海安路藝術新景點 美術館就在家門前

日期 2005-03-13 00:00:00 | 文章主題: 人文采風

【記者謝幸君/台南報導】

  過去十年,台南市的海安路是一條因為拓寬而變得斷垣殘壁的老街道,兩旁盡是斷裂的紅磚牆面、裸露糾結的鏽蝕鋼筋,以及削去牆壁後毫無遮蔽的洗臉台與馬桶。如今有一群藝術家把這裡當成他們的創作舞台,將殘破不堪的角落,改造成裝置藝術的新景點,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,也為海安路注入新生命。
  「傳說五條港區內住著神龍,這裡才能如此安定與繁榮,老一輩的人都是這麼相信著。」海安路藝術造街團隊專案負責人陳浚豪表示。他說,位於五條港歷史街區內的海安路<註一>,曾經是府城最繁華的商圈,其後因運河功能不再,以及錯誤的地下街開發政策斬斷「龍脈」而沒落多年。但其留下諸多寶貴的歷史與文化遺產仍存在街坊巷弄裡,「老街獨特的空間特性,充滿著城市過去記憶的殘缺美,這些均是藝術家的創作養分。」陳浚豪補充。

建築師劉國滄的作品《牆的記性》。

記者謝幸君/攝影

  海安路藝術造街團隊計畫主持人杜昭賢指出,此次藝術造街投入許多專業工作者的心力,包含了裝置、景觀、繪畫、攝影及建築等十多件由不同材質創作的藝術品,風格十分多元。其中,《義蓋雲天》是年輕藝術家陳浚豪在海安路與神農街口的二樓牆面上,使用八萬顆銀色圖釘,點描出若隱似現的「武財神」<註二>,祈求老街財運亨通;而建築師劉國滄的作品《牆的記性》則將老屋牆面漆成藍色並以藍晒圖<註三>的形式,利用三根裁斷後還有半截凸出在外的木屋樑,以及半截裝置上去的桌、椅、皮箱,勾勒出工程破壞前的空間記憶。

  另外,由台南藝術大學建築所教授呂理煌帶領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<註四>共同創作的街牆藝術作品《神龍回來了》,是以松木搭成的建物,由兩座高塔及銜接高塔的結構橋與平台組成,高高地矗立在海安路和民生路轉角,彷彿揭示著早已消失在府城五條港的榮景再現。呂理煌表示,《神龍回來了》結合海安路上的現存場景,是一座可供人認識、觀看、遊走及遠眺海安路的新園地,就如同一個小型桃花源;同時,也希望透過藝術建築,進而凝聚附近地主、店家及社區民眾對海安路重建的參與感。

台南藝術大學建築所教授呂理煌帶領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共同創作的街牆藝術作品《神龍回來了》。

記者謝幸君/攝影

  台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李得全透露,過去他也曾找過其他團體來接海安路的案子,但都沒有成功。他無奈地表示,就連舉辦街區座談會時,政府來的人比居民還多。此外,李得全也清楚記得,當場更有民眾氣憤地告訴他:「我就是要留下這殘破的街景來諷刺政府!」李得全因而體悟,這個案子不僅是地景的修復,更是人心的修復。他強調,杜昭賢之所以能成功,是因為她和別人不一樣,她把海安路當成是生活的一部分,親自拜訪海安路的老住戶,與屋主和在地民眾多方溝通,並協商如何經營。「要不是杜昭賢以藝術介入的方式活化海安路,這邊恐怕會永遠沒落下去。」李得全感慨地表示。

  而老家在海安路的台南地檢署陳檢察官也談到,他很樂意將已被削成一半的房子無償借給杜昭賢,讓建築繁殖場以木料進行即興的高塔創作。他說,海安路是正在療傷的道路,藝術造街活動讓住戶感覺新生的希望。「以後我可以很驕傲的跟別人說,我家前面有藝術。」陳檢察官補充。

  杜昭賢表示,海安路藝術造街團隊以藝術的行為和質感,介入這條極需外貌重塑與機能再造的街道,期待與居民互動的過程中,建立公民對藝術造街的認知與共識,形塑出藝術化的公共生活空間。未來藝術造街計畫也將串聯更多的藝術景點,形成「街道美術館」,進而產生感染效應以振興地域活力。「這是前所未有的美術館,不用門票,更沒有時間限制。」杜昭賢補充。

  夜晚,當燈光打上,海安路像一座戶外美術館,散發出迷人的浪漫氣氛,吸引許多民眾到此散步、拍照和遊憩,商機似乎也悄悄溜回這條沒落已久的大街。目前海安路街道兩側店家正隨著造街計畫陸續興起,更帶動了新舊產業以及五條港新商圈的發展。很多人問,難道是神龍回來了嗎?杜昭賢則笑著說:「我也正到處尋找牠。」

《市民集體攝影創作牆》由當代藝術家陳順築擔任指導。

記者謝幸君/攝影

  <註一>五條港區為昔日府城繁盛時的轉運重鎮,更是台灣對內、外的物流中心。時至今日,五條港隨著運河功能消逝,河港填為陸地,往日風華不再。
  <註二>「武財神」即關公。
  <註三>藍晒圖即工程藍圖。
  <註四>建築繁殖場(Interbreeding Field)是呂理煌於1998年所規劃設計,隔年開始由他和所指導的台南藝術學院建築所研究生逐漸打造而成。建築繁殖場及其實驗成果獲得了 2002 年遠東建築獎的肯定,並於去年代表台灣參加義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。




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中正e報
http://enews.ccu.edu.tw/

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:
http://enews.ccu.edu.tw/modules/news/article.php?storyid=9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