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築繁殖計畫:從台灣台南到義大利威尼斯

策展人 王嘉驥

建築連結人與空間。「繁殖」的觀念和行為作為「建築繁殖場所」所信仰的核心哲學,主要是為了創造屬於新品種的建築結構,探索新的空間思維,進而啟發年輕世代的建築師;同時,也藉此銜接過去與現在,以迎向充滿各種潛力與可能的未來。

為了使觀者能夠產生具體的「身體感」,進而召喚一種至少是短程——但足以刺激省思——的「空間記憶」,使觀者打破慣性,或甚至強迫重新思考「空間」、「身體」、「記憶」、「環境」等等課題,以省視「建築」與「人的居所」、「自然」以及「技術」的多重關係,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準備在普里奇歐尼宮的展場當中,規劃並具體營造出一個足以「充滿」該展示空間的建築。

這一「外來殖入」的建築構造將會佈滿、蔓延、佔據住普里奇歐尼宮內部的第一、第二、第三展覽空間,而且,貫穿、通透成為一個連續且具有整體性的路徑或動線,藉此,提供一個可供觸摸、棲息、探索、低吟、踱步之所——這是一個可供身體進入的真實之建築空間,既非數位虛擬也非縮小版的模型複本。普里奇歐尼宮展覽室的空間經過此種解構與重新建構的程序之後,化為一個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的「可居可游」之新空間,足以引發我們對於自然環境與人為居所的聯想,或甚至對於建築結構的自身之美,產生一種媲美山水結構的視覺驚奇感。 透過對於空間定義的翻轉,此一「造境工程」有意營造一種空間的構造美學,「詩意感」與「意境感」也是此項創作計畫的重要意圖之一。再者,此一「造境工程」除了是對自然與人為居所的一種意象開發、探索、或甚至提問之外,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亦試圖透過空間營造,使觀者經由身體的直接感,重新觀照建築、自然、技術、文化與人的複雜關係。

運用另類的建築構造美學與工法,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有意透過此一異質建築物件的殖入與穿透,使普里奇歐尼的空間產生蛻變,藉以凸顯我們——做為遠道台灣而來的建築團隊——出於台灣在地的環境體驗,而對建築、空間、居所、構造美學與營造技術等等,提出一種兼容在地性與普世性的終極關懷和另類見解。

為了實踐上述「建築繁殖場」的創作計畫暨理念,我們在台南藝術學院「建殖築繁殖場」母體所在的基地,先行打造一座與「普里奇歐尼宮」等比例 (1:1) 的實體建築空間,然後,再運用「建築繁殖場」的結構工法,配合拆組式的建造法,將整個空間建築起來。如此,經過反覆修正、拆卸與重組的演練,再將拆卸的建築構造組件裝箱,最後由「建築繁殖場」團隊於普里奇歐尼宮的現場重新組構。配合建築空間氛圍的營造,展場空間當中亦將配合各種可能的科技影像與複合媒體的使用,以強化台灣館的視覺豐富性。